XQ提供的這個中小型科技股選股策略績效看起來已經很不錯了,但原始程式碼的撰寫方式感覺會有點過度最佳化的問題,重新用選股條件建置這個策略,也是可得出不錯的結果
這個策略,主要概念如下(ChatGPT整理):
– 一個波段交易科技股的策略是尋找研發費用佔總市值比例夠高的中小型低價股。
– 如果這些股票能有一定的營業利益率,代表這家公司的產品有一定的競爭力,研發的投入可以得到一定的成果。
– 如果符合條件的個股,投信開始買超,往往就代表股價已經跌到值得法人回頭買進的價位區了。
– 選股策略包括營業利益率超過5%、研發費用佔總市值比例逐漸增加、成交金額超過2000萬和投信買超。
– 組合成一個選股策略,並加上股本小於50億和收盤價小於60元兩個條件,並進行回測。
在複製程式碼的時候發現到有一段程式碼的寫法有點問題,在連續三季研發費用佔總市值比率的這個條件,使用了變數來替代getfield取得的數值,在紅框的地方,用了中括號90跟180的方式嘗試來取得不同一季研發費用的數值,這樣的方式本身有個問題就是xq只計算實際的交易日,如果要取得上一季跟上上季的數值,那應該是大約是66或132,原本的方式,有可能取到錯誤的數值
再來就是藍框的地方,這邊設定了每一季的研發費用都要大於不同的比例,感覺會有過度最佳化的問題,所以我用選股中心裡面的條件重新調整出一個類似的策略來,條件如下
把原本文章的條件跟新的選股條件回測做比較,結果如下:
新的選股條件雖然回測績效比原本文章的回測差了些,但總體的報酬率趨勢算是接近的,因此,本文章將會採用新的選股條件來做優化
1.上市櫃做比較
把上市股跟上櫃股分開回測,可以很明顯看出使用上櫃股的時候,績效明顯的更為穩定,而這個結果應該也較符合這個策略的特性,因為主要都是找中小型的科技股
2.研發費用佔比比較
這個策略的主要條件為研發費用的佔比,而研發費用佔比高一點對公司是好事還是壞事,從以下的回測可以看出研發費用如果佔比太高,似乎不是一件太好的事情,不好的原因當然有多種可能,一種可能就是公司本身營收不高但一直在燒錢研發但都沒有成果,自然對於股價會有不好的影響
下面圖片應為為連續三季,不是連續三年
3. 綜合調整
經過了多次的參數調整與回測之後,調整了其他三個條件,將原本近8日投信買超調為近3日投信買超且合計占成交量要1%以上,並且把價格區間設定一40到70元之內,這樣的調整,用全部回測結果勝率報酬率都有所提升
再用交易模組回測,整個獲利是很不錯,五年下來,最大的投入金額是35.4萬,而淨利也達到了34.7萬,幾乎是翻了1倍,等於1年接近20%的報酬,如果看淨利曲線在2021年五月之後仍持續創高,2022年的表現雖然沒有那麼的好,但2022年年中之後,獲利也是不斷的創高
這個策略,每個股票的進場不會過於集中,交易了200多次,總資金用不到35萬,是這個策略比較好的地方
檔案下載

發佈留言
很抱歉,必須登入網站才能發佈留言。